人体经络实质解

/ 0评 / 1

吴延范

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摘要:人体存在着独立的经络系统。穴位是可以将神经生物电场即时转换为经络生物磁场的细胞群体。两个穴位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组织自由液通道,我们把这个组织自由液通道称为经脉。人体经络系统是先天经络网络和后天经络网络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运行组织自由液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主司细胞的新陈代谢。穴位和经络具有十二大功能。经络穴位是“反应点也是治疗点(即是感应器也是效应器)”。通过经络穴位即可以诊病也可以治病。

关键词:穴位  经络  经络实质  经络系统

经络特性

人体存在着独立的经络系统。

人体经络系统是先天经络网络和后天经络网络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运行组织自由液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主司细胞的新陈代谢。

一、经络系统是人体进化的必然结果

人和陆地上的其它生灵一样都是在大自然中进化的产物,进化程序都遵循“从水中到陆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所有陆地上的动物无一例外。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下来,并遗传给后代,不适于生存的变异则被淘汰,以至灭亡。达尔文把这一过程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发展所具有的客观规律。

自海洋中诞生了“蛋白质”起,就预示着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在人体中蛋白质是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之间的桥梁)。

细胞是有蛋白质组成的。人体是有细胞组成的。人体细胞组成的不同细胞组织(或组织器官)必须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脏腑系统、骨骼系统、经筋系统和经络系统等系统的有机联系,才能组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体”的进化过程是:“蛋白质-单细胞生物个体-多细胞生物个体-简单动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已进化到高等动物(人类)存在着非常完善的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发挥着其它系统无法代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神经系统、经络系统和血循系统“人类”就无法生存。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血循系统一样,都是伴随着“从单细胞逐渐进化到高等动物”这样一条生物(人类)自然进化规律而逐渐进化而来的必然结果。人体经络系统是由先天经络网络和后天经络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经络系统中流动着组织液。组织液是细胞新陈代谢的内环境。人体组织液分为固态液(固态相。固态相遍及整个细胞间质的多孔介质中,多孔介质中存在着微小的孔隙)和自由液(自由相,血液转变而来)。固态液不流动,自由液流动。固态液和自由液在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人体的先天经络网络只存在“网络”,不存在“穴位”。先于神经系统和血循系统产生。人体后天经络网络是先产生穴位而后建立网络,后天经络网络是由穴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络网络。没有穴位就没有后天经络网络。穴位是产生后天经络网络必备的前提条件。

1、在人类(生物)漫长的进化的进程中:由蛋白质进化到单细胞生物个体(单细胞:单细胞是有多种蛋白质组成的生命体)时,海洋液体是单细胞生物个体的外部环境,细胞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是靠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行的,即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交换是靠细胞膜离子通道进行的。离子通道对进入细胞的物质具有选择性。此时的单细胞生物个体“体内”不存在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等系统。但随着不断的进化,单细胞内已孕育着将来能分化成神经系统、血循系统、经络系统、脏腑系统、骨骼系统和经筋系统等系统的基因(染色体)。细胞具有储存“进化信息”的功能,并能完整的遗传给“下一代”。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基因组约有6-10万个基因,有大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它们按特定次序组合起来,包含了人类生长发育进化的全部信息。

2、由单细胞生物个体进化到多细胞生物个体时,海洋液体仍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外部环境。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液体与体外液体的交换是靠个体的“体膜”进行的。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氧气及废物、废气都是通过体内“液体”进行的。然后体内液体再通过“体膜”与体外液体进行交换。体内液体是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的内部环境和必备的条件。

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细胞”之间存在着间隙(间隙中布满了间质,所有细胞组织都是有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细胞间质中存在着微小孔隙,孔隙的大小可因该处液压的高低而改变)。两个细胞之间的间隙是组成先天经络网络的最原始单元,我们把这个最原始单元称为孙脉。多细胞生物个体由多个细胞组成,体内多个细胞之间自然会形成多个(条)孙脉。

由孙脉组成了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的经络网络,我们把这个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自然形成的经络网络称为先天经络网络。先天经络网络是组织自由液的运动通道。先天经络网络中的自由液的运动主要受物理因素(如温度)和化学因素(如浓度)两个因素的调控,以“多方扩散”的形式运动。

先天经络网络伴随着多细胞的间隙而产生,组织自由液依赖于先天经络网络而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只有组织自由液的不断运动,才能保障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

多细胞生物个体内布满了先天经络网络,充满了组织自由液。进化到此阶段的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还不存在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其它系统,只存在着先天经络网络。先天经络网络是保障多细胞生物个体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唯一的网络系统。

3、由多细胞生物个体进化到简单动物时,生命体已由水中“生物体”变成陆地“生物体”(或两栖动物)。简单动物的外部环境已有“液体”变成了“气体”(空气)。简单动物体已有了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与外界物质进行交换是靠“口(鼻)”吃(吸)进来,体内的废物是靠“肛门”排出去,以保持体内液体(营养)的平衡。简单动物体获得物质、氧气及排泄废物、废气的方式主要是靠自身的器官来完成。简单动物体的组成相对已变的复杂,只靠先天经络网络以无法满足生物体的生理需要,必然进化出“神经和血管”组织。由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由血管组成血循系统。简单动物体内已具有简单的神经系统和血循系统。神经是以“导电”的方式传递信息,血管是以“流动”的方式运行血液。

伴随着神经的产生,穴位也就诞生了。

穴位依赖于神经而产生,神经是产生穴位的基础。

在神经“生物电场”信号的反复刺激下,生物电场处的细胞群逐渐呈“具有规律性螺旋结构组织”。当神经脉冲电流通入“具有螺旋结构细胞组织”时,则即时将生物电场转换成了生物磁场,便诞生了穴位。

穴位是神经的“放电处”,也是神经递质的“注入处”。

穴位是可以将神经生物电场即时转换为经络生物磁场的细胞群体。孤立(单一)的穴位对先天经络网络中的自由液起到“放射”性的推动作用。简单(不完善)的神经系统只能产生少量的穴位。较少的穴位还组不成完整的“后天经络网络”,即不完善的神经系统产生不了完善的后天经络网络。

在外部环境逐渐稳定之后,陆地上的所有动物为适应外部环境求得“生存”都会不断的进化自身结构和自身功能。适者存,逆者亡--这就是大自然铁定的自然进化规律。

4、由简单动物进化到低等动物时,进化的神经系统、血循系统、脏腑系统等系统也都逐步的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神经系统产生了更多的穴位。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完善,后天经络网络也逐渐得到完善。

两个穴位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组织自由液通道,我们把这个组织自由液通道称为经脉。经脉与经脉的有机联系组成了后天经络网络。后天经络网络一形成便自然与先天经络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天衣无缝的结合)。

后天经络网络和先天经络网络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人体经络系统。

穴位是可以将神经生物电场即时转换为经络生物磁场的具有螺旋结构的细胞群体(简称:穴位是可将生物电场转换为生物磁场的具有螺旋结构的细胞群体)。穴位生物磁场的强度我们称之为穴强。穴强与穴位的结构、神经电大小、血液的质量密切相关。穴强的强弱与三者成正比,即穴位的结构越完善、神经电信号越大、血液的质量越良,则穴位的穴强越强。

每个穴位都具有“极性(N-S),”一个穴位可有一对极性或多对极性(产生多对极性的原因是一个穴位上具有多条不同性质的神经所致)。穴位相互作用之所以能形成经脉是因相关的两个穴位“异性”相吸的结果(也遵循物理学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每个穴位都具有“时空”性,穴强的强弱和穴位的极性都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受中枢系统生物节律的控制)。每个穴位都具有类似于脏腑的功能,一穴一脏腑,即一个穴位就像当于一个脏腑,可以像脏腑器官一样具有制造化学物质(内分泌物)的功能。

穴位内存在着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结缔组织、特殊感受器和Fe3O4晶粒等物质。Fe3O4晶粒具有强化穴强和容磁的作用。在结缔组织中流动的组织自由液中存在大量的离子(如钙、铁、钾等离子),当针刺穴位时能起到“功能”放大的作用。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组胺,可以扩张动脉毛细血管增大滲血量。

经络系统是相关联穴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低流阻特性的定向运行组织自由液的系统(简称:经络是穴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低流阻特性的自由液通道)。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孙脉组成。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经干(经脉主要是指后天经络网络),经脉的分支是络脉(络别)(络脉是经脉与孙脉的联系通道),络脉的分支是孙脉(浮脉)(孙脉主要是指先天经络网络)。经脉和络脉中都包含众多条孙脉。经脉直径的大小取决于经脉两端穴位的穴强强度,与穴强强度成正比。穴强强度决定经脉线中的磁力线密度,经脉磁力线密度决定了“经脉管(经干)”的粗细。在经脉截面上的磁力线密度自中心向边缘呈“逐步递减”分布,经脉中心磁力线密度最大。经脉中的组织自由液的流速与磁力线密度成正比。

经脉是非“实质管状”的具有全方位开放性的“流束”。“流束”对经脉中流动的组织自由液具有约束作用。根据组织液流变学可知:经脉中“流阻与液压”的关系具有相互作用的特性。经脉两端穴位的穴强强度同时增大而导致经脉液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经脉中的流阻会迅速减少,其变化值为正常情况的一万倍。所以,当同一经络按生物节律同时处于“旺盛状态”(即经脉呈正压)时,经络中的流阻最小,流导最佳。

组织自由液在经脉中的定向流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组织自由液中必须存在足够可被“生物磁场”(穴位生物磁力)作用的离子(如钙、钾、钠、铁等离子)和带电或带磁的小分子等物质。(当人体严重缺乏营养或长期无盐可食用时,组织自由液中就会缺乏离子和小分子,既是经气(生物磁场)正常,经脉中的自由液也很难流动,导致人体水肿)。

二是两个相邻穴位(生物磁场)“异性”相互作用必须能产生足够推动组织自由液流动的动力(生物磁力)。这两个必备条件缺一不可。(神经系统紊乱极易造成经络系统紊乱,严重失眠会严重危害人体和生命健康)。

5、有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时,人体内的神经系统、血循系统、脏腑系统、骨骼系统和经络系统等系统已经进化的非常完善、非常完美。当骨骼系统进化完善后,人体的神经中枢才算真正的进化完善。

神经中枢分为三个中枢系统:

即以大脑为中心的高级中枢,高级中枢具有记忆和逻辑功能,具有可塑性(塑性是所有大脑组织的属性)。高级中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
以脊髓为中心的低级中枢,脊髓(也具有可塑性)中的神经都是混和神经,不同性质的神经信号在这里可以互相转变。
以小肠为在中心的中级中枢,中级中枢(包括脏腑功能)具有记忆功能,记忆信号可通过低级中枢传给高级中枢而呈现可视“图像”。

高级中枢统领低级中枢和中级中枢。低级中枢是高级中枢与中级中枢联络的桥梁。中级中枢通过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发生联系。低级中枢和中级中枢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独立性。

中枢系统(高中低中枢)对获得的信号具有加工、整理、协调、联通、反馈和放大的作用。

人体中枢活动具有生物节律性。中枢生物节律既具有精确性、稳定性和时空性,也具有可塑性。

调控中枢系统“生物节律”的主要是内分泌系统(也包括脏腑系统。脏腑产生的内分泌物质也对中枢系统产生调控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生物节律与内分泌系统有直接的应答关系,若内分泌发生紊乱,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生物节律紊乱会导致失眠和忧郁症等疾病的发生。

调控经络系统“生物节律”的主要是中枢系统。中枢系统按“生物节律”在同一时间可同时兴奋脏腑与其相应的经脉,比如在中午11:00--13:00可同时兴奋心脏器官与手少阴心经(称为经脉旺相)。中枢系统具有调控血循系统与心脏同步运动的功能;具有调控经络系统与肺脏同步运动的功能;具有调控免疫(淋巴)系统与脾脏同步的功能;具有调控内分泌系统与肾脏同步运动的功能;具有调控神经系统与肝脏同步运动的功能。

各系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中枢系统→经络系统→血循系统→脏腑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系统。这五大系统也遵循中医“阴阳五行”生克规律而有序的相生相克的运行着。

经络穴位、人体脏腑都与人体脊背神经节段具有对应关系。

神经系统在全身各部的分布不是“平面网”,而是“立体网”。在神经中传递的“信号”(频率和递质)不同,则所产生的作用不同。频率决定性质,不同的频率可作用于不同的效应器。同样,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一样也是立体网络系统,经络也具有“同气相求”的特性。

神经系统中所有不同性质的“神经”都可以产生穴位。在同一条神经上可以产生数个穴位,但穴位的功能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穴位受到相同的刺激或同一穴位受到不同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信息、能量、物质各不相同,所以产生的功能也不相同。

经脉中也存有Fe3O4晶粒物质。Fe3O4晶粒对经脉具有导磁和容磁的作用。

经脉中也存在着结缔组织(部分经脉中),结缔组织是“低流阻值”最小的经脉线路。因大神经干和大血管外都包裹着一层疏松简单组织,若经脉线与神经线相并行,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循经现象具有神经传递的特征。若经脉线与血管线相平行,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循经现象具有血管传递的特征。

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独立系统,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受控于物理、化学和精神三大因素,其主要功能是主司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受伤就是病。经络系统中流动的组织自由液是细胞生存的内在环境和必备的先决条件。若组织自由液流动的慢了或不流动了,细胞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了,细胞就会受伤得病最后导致凋亡。

脊髓产生的干细胞随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是细胞再生的源泉。健康的干细胞是人体生命的必须,不良的干细胞是人体产生癌症的祸根。

在经络系统中流动的组织自由液古典医学称之为经气(经气包括推动自由液流动的动力和含有大量离子的组织自由液)。

经络系统是神经系统和血循系统的桥梁。经络系统受控于神经系统,而血循系统和淋巴系统又受控于经络系统。血循系统真毛细管的血液是先渗入经络系统再灌入“细胞组织”而发挥作用。经络系统与血循系统(经气与血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古典中医所讲的:气是血之帅和血是气之母的阴阳关系。人体阴阳平衡首先是血液与组织液的相对平衡。

人体中存在着多种液体。在脑腔、脊髓、胸腔和腹腔内存在的液体称为元液(元气)(人体腹网膜以下丹田为中心是储存元气的仓库);在脏腑组织内存在的液体称为原液(原气);在血循系统中流动的血液称为宗液(宗液);在经脉(络脉)内存在的液体称为营液(营气);在孙脉内存在的液体称为卫液(卫气)。元液、原液、宗液、营液和卫液通过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是可以相互交流和相互转换的。在经脉(络脉)中流动的营液称之为营气,在孙脉(浮脉)中流动的卫液称之为卫气,营卫之气都是人体必需的正气(组织自由液中含有免疫细胞)。只要正气充满经络,人体抵御邪气侵袭的能力就会强大。

组织自由液是有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溶剂主要是水,溶质是溶在溶剂中的物质,包括内分泌物质和各种激素。溶质决定组织自由液的性质。

电子(离子)在导体(液体)中的定向流动会产生电流。在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中都有电流流动。三大系统依电流强度的大小排序:一是神经系统,二是经络系统,三是血循系统。

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具有与自然界中的信息、能量、物质进行交换的功能。每条经脉线各自都有固定(一定范围)的振动频率,当外界信号频率与经络线频率相同时都可引起经络线共振而对人体产生影响;当外界信号强度大大高于经络线频率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人体皮肤的每个汗毛孔(皮肤)都是经络系统的“窗口”。外部的“东西”既可以通过汗孔进入经络系统,经络系统中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汗孔排放出去。

人体“五官”(即眼、耳、鼻、口、舌)都相当于一个大穴位(一官一穴位),与整个人体和脏腑都有相应的对应关系。通过调整治疗(刺激)五官都可以达到调整治疗整个人体和脏腑功能和疾病的作用。同理,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和脏腑(药物刺激)也能达到治疗“五官”疾病的作用。眼睛感光可以辨别“颜色”,不同的光色对应不同的光频(波长)。不同的光频在高级中枢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通过刺激不同的经络穴位也会在高级中枢中产生类似于眼睛感光而形成的“颜色”效果,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会产生“白色”,针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神门穴会产生“红色”,针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太冲穴会产生“蓝色”,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穴会产生“黄色”,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穴会产生“黑色”。五色对应五脏,五个原穴对应五色,所以“原穴对应五个脏器”。

人体任何功能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或结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或结构基础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即功能产生于“物质或结构”。

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生物节律既具有先天遗传性,也具有后天变异性。

人体是一个整体,是有细胞和各系统有机组成的生命活体,并非是1+1=2的简单的机械体。人体具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功能是1+1≧10~100综合功能。

验证穴位是可以将生物电场转换为生物磁场的具有“螺旋结构”细胞群体的实质实验:将无磁性的纯铁针刺入“穴位螺旋结构的中心处(中医称为得气)”,纯铁针就会被磁化而使铁针头部呈现磁性。

验证经脉是相关联穴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低流阻特性的定向运行组织自由液的通道实质实验:将被“高度磁化的同位素液体”注入经脉中心处,会发现其液体沿经脉迁移活动。

二、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1、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四正经”是人体主体经脉。

(1)任脉和督脉

任脉和督脉为一阴一阳、一前一后。督脉是诸阳(经)之海,任脉是诸阴(经)之海。由任脉和督脉组成人体的小周天。

(2)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3)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4)由手足六对阴阳经和小周天组成人体的大周天。

2、经络的运行规律

(1)任脉和督脉的运行规律

由督脉和任脉组成人体的小周天。

督脉和任脉都各有左右两条经脉组成,但在同一时间内左右两条经脉的运行方向则相反。

后背左督脉上运行时,则右侧督脉下运行(以头为坐标)。反之亦然。

前胸左任脉下运行时,则右侧的任脉上运行(以头为坐标)。反之亦然。

左侧督脉和左侧任脉组成人体的左小周天。右侧督脉和右侧的任脉组成人体的右小周天。在同一时间内左右小周天的运行方向则相反。

后背左督脉上运行和胸左任脉下运行时组成的左小周天为正运行(以头为坐标)。而后背右督脉下运行和胸右任脉上运行组成的右小周天为负运行(以头为坐标)。

(2)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

十二经脉在人体左右各有一条同名经脉,左右两条同名经脉是对称的,但在同一时间内运行的方向则相反。

左右侧同名经的运行规律

当左手三阴经正运行至手的同时,而右手三阴经则反运行至胸。

当左手三阳经正运行至头的同时,而右手三阳经则反运行至手。

当左足三阴经正运行至腹的同时,而右足三阴经则反运行至足。

当左足三阳经正运行至足的同时,而右足三阳经则反运行至头。

同侧阴经和阳经的运行规律

当左手三阴经正运行至手的同时,而左手三阳经则反运行至头。

当左足三阳经正运行至足的同时,而左足三阴经则反运行至腹。

人体右侧与左侧阴阳经的运行规律相同。但左右侧同名经在同一时间内运行方向正相反。

左手三阴经运行至手和左手三阳经运行至头为正运行。左足三阴经正运行至腹和左足三阳经至足为正运行。反之为负运行。

右侧与左侧同理。

ƒ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的机能运行规律

左侧手和足的六条阳经运行方向与左侧小周天运行方向相反。

右侧手和足的六条阳经运行方向与右侧小周天运行方向相反。

左侧手和足的六条阴经运行方向与左侧小周天运行方向相反。

右侧手和足的六条阴经运行方向与右侧小周天运行方向相反。

三、经络(穴位)系统的特性

经络本质决定经络现象。经络现象就是经络本质经现代科学手段能检验出来的人体天生具有的经络(穴位)特性。现代经络现象证实了古典经络的存在。

1、具有循环运行体液而达到平衡全身液体的特性(平衡阴阳)。

2、具有保障细胞新陈代谢能修复受伤细胞的特性(祛陈纳新)。

3、具有能调理全身其它系统功能异常变化的特性(通治全身)。

4、具有导声导电导磁导光导热导振和导波的特性(传导作用)。

5、具有“内联脏腑和外连四肢”沟通内外的特性(表里互通)。

6、具有能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相感应的特性(天人相应)。

7、具有对内外物质能量信息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同气相求)。

8、具有传导疾病“由表及里和通内达外”的特性(相互传递)。

9、具有与脏腑功能相似能制造内分泌物质的特性(制造功能)。

10、具有局部对应整体和反应点对应效应点的特性(全息功能)。

11、具有上下左右前后里表交叉能相互诊断的特性(诊断作用)。

12、具有上下左右前后里表交叉能相互治疗的特性(治疗作用)。

四、穴位和经络系统的功能

1、穴位的功能

(1)转换功能: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在“神经电场”的反复刺激下,神经放电处(穴位内)的组织细胞不断的完善“螺旋结构”。具有螺旋结构的细胞群体可将神经“生物电场”即时转换为穴位的“生物磁场”,这是一种能量形式的转变,也是一种能量本质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产生了功能非凡的神奇“穴位”。

(2)放大功能:穴位具有放大能量和信息的功能,当“神经放电”时或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时,都具有可将穴强强度放大的作用。当刺激穴位时,结缔组织释放大量离子是穴位具有“放大功能”的根本因素。

(3)募扩功能:穴位(生物磁场)既具有募集组织自由液的作用,也具有扩散组织自由液的作用;是边募集边扩散,募与扩同时进行。穴位的“S极”募集组织液,“N极”扩散组织液,在穴位内部组织液是从S极向N极流动。穴位两极的极性受中枢系统生物节律的调整,在单位时间内不断的发生“对换”。穴位的募扩功能促使组织自由液按生物磁场的磁场分布规律进行“环周”运动。穴位中存在的结缔组织对穴位的“募扩功能”发挥着加强作用。

(4)排放功能:穴位可将人体内的废气和废物排除体外。每个穴位就是一个经脉线上的窗口,窗口的“开”和“关”受人体生物节律的控制。

(5)交换功能:穴位具有与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能量、物质交换的功能。这种交换即可能是良性的(有益的),也可能是非良性的(有害的)。即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6)推动功能:二个“异性相吸”的相关穴位(生物磁场)是推动含有大量离子(带电或带磁的小分子)的组织自由液在经脉中作定向流动的动力。

(7)制造功能:穴位具有制造“能量和物质”的作用。每个穴位就像当于一个完整的脏腑(或腺体),可以具有类似于脏腑的很多功能。当刺激穴位时可以像脏腑(腺体)一样制作多种化学物质。

(8)协调功能:穴位具有协调本经(经络系统)按“生物节律”运行组织自由液的作用。若一个穴位发生异常,都会对经络系统正常的“规律性运转”产生不良影响。

反馈功能:穴位对内脏和全身具有反馈作用。当人体或内脏发生异常时,在相对独立的局部都会有相应的反应点。同理:刺激反应点也会对相应的内脏产生治疗作用。穴位对内脏和全身的反馈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而实现的。

(10)调控功能:穴位具有调控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作用。穴强的变化调控着本经强弱的变化,从而直接的调控着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经络系统与血液系统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

(11)诊断功能:神经系统在人体相对独立部位的分布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穴位依赖于神经,穴位也同样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全息性)。通过在相应“反应点”上的检查,依据临床经验就可诊断出和判断清相应 “疾病” 的情况。

(12)治疗作用:穴位是反应点也是治疗点(即是感应器也是效应器)。通过对异常穴位的刺激和调整都能对相应的疾病达到治疗目的。刺激穴位对全身的治疗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经验证明,穴位对人体机能和疾病具有整体调整和治疗作用。

2、经络系统的功能

(1)导液功能:经络系统是穴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低流阻特性的自由液通道,具有运行体液的功能。“神经--体液”的功能是通过经络系统而实现的。经络系统周而复始的运行全身“体液”,可保障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里表的液体平衡(阴阳平衡)。因为经脉中的细胞组织间质的结构分布是非均匀化的和各段经脉中的磁力线密度不同,所以在同一条经络的每一截面上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组织自由液的液量并不相等。组织自由液在经脉中的流速大大小于经脉中的磁波运行速度,就像“风吹沙走”一样。

人体组织细胞间隙的大小和形状是可变的,受组织液液压和流速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流经细胞间隙的液体具有流变特性。

(2)导磁功能:经络系统具有传导磁性的作用。生物磁力是经脉中运行组织自由液的动力。可以说经络系统也是传导磁性的网络系统。

(3)导电功能:自由液中存在“带电和带磁”的离子和分子。带电离子和小分子在经络系统中定向流动时产生电流。经脉具有低电阻特性,是良好的导电线路。外加的电流首先沿着具有低电阻的导电线路(经络)传导。经络系统是传导“电流”的网络系统,生物电流在经络系统中的传导可以使人体产生“辉光”。每个脏腑都相当于一个大穴位(实际上每一个完整的脏腑内都存在着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以保障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也具有极性。每个脏腑也都会产生“辉光场”,这个辉光场像阴阳太极球一样具有时空性。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通过“辉光场”极性的变化也会 “相生相克”的相互发生影响。

电针不同频率与经脉线的关系

经  脉        HZ              经  脉       HZ

心  经       65.5             小肠经       131

肾  经       73.5             膀胱经       147

心包经       82.5             三焦经       165

脾  经       87.25            胃  经       174.5

肺  经       98               大肠经       196

肝  经       110              胆  经       220

任  脉       123.5            督  脉       247

人体相表里的阴阳两经与电针频率关系:阳经是阴经电频的两倍。

(4)导能作用:自由液是信息、能量和物质的载体。经络系统是传导能量的网络系统,可以沟通人体上下、左右、前后和里表的联系。神经系统传导信息,血循系统传导物质,经络系统传导能量(物质和信息)。三大系统共同保障人体“生理和精神”的正常生命活动。

(5)募扩作用:经络系统具有募集和扩散组织自由液的双重作用。“募集”可使经络系统中的自由液“饱满充盈”;“扩散”可使经络系统的自由液不断的“更新变化”。募集和扩散是同时进行的,大小取决于穴位和经脉生物磁场的强弱。因为穴位两极的极性在单位时间内不断的发生“对换极性”,所以两穴之间经脉中组织液流动的方向在单位时间内也在不断的“调换方向”。穴位的极性决定经脉中组织液流动的方向。正是经脉的募扩作用形成了“经脉与经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络脉。

(6)交换作用:经络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三条线路(通道)可以实现“内连脏腑外联四肢”的功能。通过经络系统可使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里与表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进行交换。经络系统也能通过“经络和汗孔”两种方式可使人体与自然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进行交换。这种交换即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非良性的。即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n\n组织自由液在经脉内的运行过程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氧气和能量,产生废物和废气(二氧化碳)。

(7)制造作用:经络系统具有制造“信息能量和物质”的功能。组织自由液进入静脉血管后变成血液,进入淋巴管后变成淋巴液。同理,组织自由液进入“经脉管”后则会变成“经液”。“经液”中含有 “内分泌物质”(针刺穴位,局部会产生内啡素、血管活性物质等化学物质)。自由液在经络中的新陈代谢活动即可产生有益的物质,也可产生有害的物质(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8)协同作用:经络系统具有协同脏与脏、腑与腑和脏与腑之间连系的作用;具有协同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和里与表之间联系的作用。协同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和精神活动。

(9)反馈作用:经络系统对内脏和全身具有反馈作用。当人体或内脏发生异常时,在相应经络上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同理:经络发生异常时也会对相应的内脏产生负面影响。经络对内脏和全身的反馈作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而实现的。

(10)调控作用:经络系统具有调控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作用。

组织液是由血液透过非吻合动脉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的液体。“血是气之母”,血液是经气(组织液)的源泉。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透过非吻合动脉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变成组织液,以供给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和氧气,流经组织细胞区域时带走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废气,然后被静脉毛细血管所吸收,完成了血液循环过程,即动脉血液→经脉→络脉→细胞组织→络脉→经脉→静脉血液。

由血液转变而来的组织自由液在流经一定体积的细胞组织区域时,因为组织中固态液的阻力和自由液的黏滞性,单靠动脉毛细血管与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压差,难以完成从动脉毛细血管渗出到静脉毛细血管吸收的流动进程。组织自由液中存在大量的“带电性和带磁性”的离子(成分基本与血液相同),在穴位与穴位、经脉与经脉所产生的络脉(生物磁力)的作用下,推动组织自由液从动脉毛细血管出口流动到静脉毛细血管吸口。经络系统的“生物磁力”是自由液流动的动力。只有自由液不断的流动,才能完成血液的循环。所以古典医学说“气是血之帅”。

经脉中的流阻是经脉细胞组织对组织自由液流动的阻力。流阻的大小与组织自由液的黏滞性有关,黏滞性越高阻力也越大。

人体存在淋巴系统。在组织细胞区域内分布着淋巴吸管,组织自由液进入淋巴管后变成淋巴液。神经中的电信号是脉冲式的,经络中的经气也是脉动的,所以组织细胞区域中的液体压力也是脉动式的。当组织细胞区域中液压大于淋巴吸管内的液压时,淋巴管吸入组织自由液;当细胞区域中液压等于或小于淋巴吸管内的液压时,淋巴管停止吸入组织自由液。经气(组织自由液)调控着组织细胞区域内的液压变动,从而调控淋巴系统的脉动。

淋巴管内有单向阀门结构,具有主动收缩功能。淋巴管吸口处的液压是负压,出口处的液压是正压,淋巴液在流经淋巴管的过程中是逐步增压的。

经络系统分布于全身,无处不在,与每个细胞相连。血液透过非吻合动脉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的液体,实际上就是血液变成液体后首先渗透到经络系统之中,然后经经络系统再进入静脉毛细血管从而完成血液循环。淋巴吸管位于经络系统之中。因此说血循系统和淋巴系统都受经络系统调控。

诊断作用:神经系统在人体相对独立部位的分布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经络系统依赖于神经系统,经络也同样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全息性)。通过在相应经络(经筋和皮部)上的检查,依据临床经验就可诊断出和判断清相应的“疾病”情况。

(12)治疗作用:经络是“反应点也是治疗点(即是感应器也是效应器)”。通过对异常经络(经筋和皮部)的刺激和调整都能对相应的疾病达到治疗目的。刺激经络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经络上的“特殊感受器” 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经验证明:经络对人体整体机能具有调整和治疗作用。

人体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与十二经络的关系:经筋、经皮中的“经气”取决于经络中“经气”的强弱。经筋和经皮的走向相似于经络的走向,但不完全相同。每一条经络都有固定的起始点,但经筋和皮部没有起始点。在经筋和皮部中运动的“经气”与相应经脉的“经气”运动方向正相反。通过刺激经筋和皮部可对经络进行有效的调整。循经按摩实际上是按摩经筋。按摩经筋治病的原则是“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刺激穴位治病的原则是“宁失其经,不失其穴”。以手前臂截面为例说明人体十二经络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关系:以经脉线为中心,向外依次排序是经脉线→经筋线→皮部线;向内依次排序是经脉线→经筋线→骨膜线。经脉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骨膜、经筋、皮部的功能是否正常。反之,骨膜、经筋、皮部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也直接关系到经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人体皮下组织含有最丰富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蕴藏的组织液内的离子最为丰富。在经气的“磁统”下伴随经脉也会形成一条“皮部线”,皮部线与皮部线网织成了人体皮肤的经络网络系统。在皮肤经络网络系统中运行的是卫液,即为卫气。卫气是人体皮肤的保护屏障。

当患有疾病时,在穴位和经络上会有酸、麻、胀、痛、凹陷、隆起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称为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点是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时存在的病态现象。痛点(穴位)反应:是神经受伤或失调导致神经递质正负物质(如乙酰胆碱增多或乙酰胆碱酶减少)失衡的结果。

“痰”是百病之源,即人体疾病都是因经络中存在着“痰”物所致。“痰”按浊、涩、滞、塞程度对经络的危害不同。“痰”有寒痰和热痰之分。经络中90%存在的是寒痰。经络中存在的热痰难医。

中药治病:是通过中药对脏腑的刺激(调整)使脏腑产生内分泌物质和信息而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使穴位产生内分泌物质和信息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经络系统的治疗规律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内外通过神经系统、血循系统和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着。穴位和经络既是反应点也是效应点(感应器和效应器);既是诊断点也是治疗点。

通过穴位和经络治病的途径是:一是神经系统;二是血循系统;三是经络系统。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位于穴位和经络上)反馈治病的五条线路:

第一条路径是:刺激治疗点→高级中枢→效应点。

第二条路径是:刺激治疗点→高级中枢→低级中枢→效应点。

第三条路径是:刺激治疗点→低级中枢→效应点。

第四条路径是:刺激治疗点→中级中枢→低级中枢→高级中枢→低级中枢→效应点。

第五条路径是:刺激治疗点→中级中枢→低级中枢→效应点。

根据经络同气相求(同频相应)的特性,可形成下列治疗规律(古典医学缪刺规律):

1、左右对应治疗规律。即左边有病则治疗右边可愈,反之亦然。

2、上下对应治疗规律。即上边有病则治疗下边可愈,反之亦然。

3、前后对应治疗规律。即前边有病则治疗后边可愈,反之亦然。

4、交叉对应治疗规律。人体大脑分左右半脑。两半脑分工不同,既“对立又统一”。左半脑控制人体右侧,右半脑控制人体左侧。大脑具有交叉调控的特性。经络系统依赖于神经系统。经络系统也具有交叉调控的特性。

交叉对应主要表现在四肢对应上,如“人”正在田野行走时突然被雷电击中,电流若从左手劳宫穴进入则会从右足涌泉穴出来入地,反之亦然。即电流信号沿上肢刺激点(劳宫穴)→低级中枢(神经)→下肢治疗点(涌泉穴)。

内外对应治疗规律。即内部有病则治疗外部可愈,反之亦然。

6、局部与整体对应治疗规律。

神经系统分布规律:在人体相对独立的部位(器官)都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即全身疾病在相对独立的部位(器官)都有相应的对应点。经络系统依赖于神经系统而建立,经络系统也都具有“局部对应整体”的特性。通过施治局部对应点可达到治疗治愈全身疾病的目的。

局部与整体对应治疗规律取决于局部分布神经的“穴位频率和穴位药性”。

在自然界中,任何物体的自有振动频率与物体的材质、与物体的粗细、与物体的长短、与物体的形状、与物体的温度、与作用在物体两端力的松紧程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刺激点或撞击点)有关,材质、粗细、长短、形状、温度、松紧和作用点不同则产生的频率也不同。刺激不同的穴位或穴位受到不同的刺激也会产生不同的反馈信息(频率)和物质。刺激穴位可以提高穴位的电压,可以产生不同频率的电信号,可以产生不同的物质和能量。穴位的电压决定反馈信号的大小,穴位的电频决定反馈信号的性质,穴位的电流和穴强决定经脉自由液的流量。

同频相应(同气相求)是利用经络治疗疾病的本质所在。